本报记者胡新桥刘志月
“吕妈妈的议案是不是聚焦环境资源法和经济法啊?期待中。”
“当然。环保是我的专业和30多年的研究领域,也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在去年推动环境保护法修改、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和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基础上,我今年继续关注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环境保护法实施、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保护、环境公益诉讼等,会就这些问题提出议案和建议。”
这是一位女大学校长今天与学生关于全国两会的“微对话”。
提问者,是来自开云线上登录·(中国)官方网站的微博用户“嵩坪518”。
回答者,是微博实名认证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开云线上登录·(中国)官方网站院长吕忠梅教授。
这场关于两会的“微对话”,牵出吕忠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12年来的心路历程——从立法、执法、司法层面执着为环保建言。
今天下午,吕忠梅代表围绕环境污染与公众健康话题接受《法制网》访谈。她建议,应当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环境与健康保护制度,实现环境保护法以保障人的健康为核心的人本关怀。
环保不仅仅是污染控制
雾霾天、污染水、含毒米……这些实实在在发生在我国的现实案例,是吕忠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环保不仅仅是对污染的控制,更应当关心人的健康。不然,排放达标了、环境好了,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还可能发生。”吕忠梅认为,此前,大家谈环保,往往更多关注是否造成环境污染,而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重视不够。
在吕忠梅看来,以污染控制为目标的环保理念导致前些年出现一些“怪现象”——有些污染企业附近的儿童血铅明显升高,检测结果却是所有企业达标排放。
“群众就有疑问了,工厂达标排放,为什么我们孩子的血铅还是升高?”吕忠梅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环境标准没有以人的健康为核心,而是以环境本身有无受到污染为基础。
在5次专门提出关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议案中,吕忠梅始终将“完善环境与健康保护制度”作为重要内容。
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环保法总则的第一条将“保障公众健康”吸收为立法目的,并在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
“这就改变了过去环保只是关注环境、关注个体健康的状态,将其扩展到群体,从个人到当代人乃至子孙万代。”吕忠梅说,这样规定明确了环保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众健康、幸福和发展。
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待建
新环保法被誉为“史上最严”、“长出了牙齿”。如何落实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对此,吕忠梅认为,新环保法见到成效将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亟待建立起以健康风险评估为核心的制度体系,防范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风险。
持续调查研究环境与健康关系的8年中,吕忠梅越来越意识到,建立健康风险评估防范机制的紧迫性。
吕忠梅曾到国内很多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件的地方进行调查,发现环境健康问题一旦产生会带来严重后果且不可逆转。儿童铅污染就是其中一例。7岁之前,如果儿童血铅浓度长期超标,会造成孩子智力发育迟缓,更有甚者可能一辈子弱智。
“如果我们等到这个孩子已经成了弱智儿再去采取措施,赔多少钱都无济于事。”吕忠梅说,这不仅对个人来讲是不可逆转的,也会给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很多问题。
在吕忠梅看来,目前国内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升。“相比国外,我国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她认为,比如雾霾问题,到底我国的雾霾成分是什么,是否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地区都会存在不同,其成分中哪些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都需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风险预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建立完善以健康风险评估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吕忠梅建议,不能等癌症产生了再去想办法,而是将关口前移,阻断污染物质损害人体健康的途径,不让这些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生态产品成最稀缺产品
在上世纪80年的课堂上,吕忠梅曾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向学生进行随机调查,提问是“要钱”还是“要命”。
学生们一片沉默。吕忠梅随后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回家乡后问问当地群众,是想保住绿水青山还是要有污染的工厂。
“学生们的调查结果告诉我,大多数人愿意要工厂,因为他们可以到工厂去工作,能获得收入。老百姓说,如果现在守着这个山水,什么都没有。”吕忠梅说,今天的环境问题是当初选择对人类的“报复”,生态产品已成我们这个制造大国目前最稀缺的产品。
“要改变这种现状,立法、执法、司法机关乃至每个人都应有所作为。”吕忠梅说,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在法律体系中表现出来,把生态环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个子系统独立出来,同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都亟待提上日程。
“我们还要建立起地方政府负总责的环保责任制体系并真正推行,形成部门之间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起环保多元主体责任。”吕忠梅认为,环境保护不仅是环保部门的责任,还是全社会和政府、社会公民共同的责任。
事实上,目前全社会关注环保已成气候: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确立、700多家公益组织获得公益诉讼资格、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
“环境司法的大门已经打开,关键是形成良性促进运行机制,解决诉讼费用来源等实际问题。”吕忠梅认为。
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环保话题,吕忠梅建议公众,秉持积极、乐观而理性的态度,不盲目追求一时效果、一时宣泄的痛快,每个人都采取理性的态度和行动,让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公众的事业,成为每个人的事业。本报北京3月4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