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学者·学生

王琼:核心价值为引领 立德树人润无声

来源:教务处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23-04-18



  王琼,经济与贸易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主讲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宏观经济学》省级一流线上课程负责人。《微观经济学》省级一流线下课程核心成员。湖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西方经济学课程组”的核心成员。经济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核心成员。曾获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多次获校级年度教学优秀奖。指导学生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多项。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此次参赛主讲课程为宏观经济学。她从经济学的学科特性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角度凝练出该课程的思政目标。从学科特性来看,“经济”二字的本义为“治理世事、安定民生”,即“经世济民”。我校校训也是“厚德博学、经世济民”,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这一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同时,当前我国正奋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当代青年肩负着实现民族振兴的重任。由此,王琼老师将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目标拟定为培养学生具备“经世济民”的思政素养。而这也可以作为经济学类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


  开展课程思政需要挖掘思政资源。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教学内容都来源于西方国家创立的经济理论,教学案例较为“西方化”,学生容易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问题。故王琼老师认识到,经济学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是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熟悉国情,学思践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她聚焦中国元素来挖掘思政资源。一方面着眼于“中国理论”来开发课程思政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本身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指南,其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求侧改革转向供给侧结构改革、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重要论述都超越了西方传统经济理论。它体现的是理论创新,背后蕴含的是立足实践、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由此王琼老师将上述理论精髓和背后的科学精神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梳理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找到思政的“对接点”。另一方面,她着眼于“中国故事”“中国政策”来开发课程思政资源。搜集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中国经济改革举措等内容形成教学案例。例如将“40年来中国GDP的巨大变化”“中国经济三驾马车”“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原因”等现实问题作为案例,引入到国民收入衡量、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理论等章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解读“中国故事”、领悟“中国政策”的过程中,感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巨大成就和中国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形成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理想抱负。


立德树人 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要做到“润物无声”,而这在传统填鸭式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王琼老师并没有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本身,而是结合本校已建成的宏观经济学慕课资源,将教学过程向课前、课后延伸,采取“部分翻转”、研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将思政资源精准切入到教学全过程中。例如,课前通过慕课平台或QQ软件给学生提供包含思政资源的知识点视频或案例资料,要求学生提前观看,记录疑难问题并提交,她进行二次备课。课中,结合案例进行小组讨论或陈述,她进行点评和价值观引导。课后,布置具有思政元素的拓展阅读资料和线上讨论活动。为了激励学生参与,她将平时成绩设定为课堂互动、小组任务、章节测验、线上讨论等7项内容,使学生平时的付出都能反映到课程考核中。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王琼老师不断总结经验,每学期都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学情差异,改进教学流程,力求使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的统一。


  经过几学期的课程思政实践,王琼老师深刻感受到,课程思政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课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同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良好的工作态度会感染学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意识。王琼老师也将再接再厉,进一步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更高的标准推进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