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大家提议我在这里多讲一讲与同学们的故事,我回想良久,似乎做班主任这几年大家都没有给我添什么“麻烦”,值得我在这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后来我想,在我大学毕业时,有人跟我说些什么才能让我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少走一些弯路呢?于是就拟定了今天的题目——《追寻》。
在我看来,大学毕业意味着大家在接下来较长一段时间自主地开始全面的人生追寻,不论在座的各位同学是继续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你们对人生追寻的自主性和全面性是中学和大学时代以学业为主的追寻不可比拟的。站在今天,我回头望去,我认为至为重要的追寻对象有两个:心安和痴迷。
首先追寻心安。在过去四年里,有同学向我哭诉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嚎啕大哭的那一种,有同学向我诉说在高中遇到的恶劣的人和事,直至今日还耿耿于怀。是的,许多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比如改变他人的处事方式,但是,我们在指责他人和环境时,映射出来的却是自己内心的不安。我希望你们尽快找到内外两个层面的心安之处:内在的心安是自身的应事法则,无悔于已,无愧于人,即是心安;外在的心安就是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平静的环境。这里面可能有外语专业的同学,你们可能读过一本书,英文名叫《The Yearling》,中文翻译叫《鹿苑长春》,如果我来翻译,我会译成《小鹿崽子》。当然,这是题外话,写这本书的人是美国女作者玛·金·罗琳斯,她原本生活在纽约,当过记者和编辑,写过小说,但成就一般,生活也过得不大好。1926年,她30岁,偶然到美国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去游历,经过一个叫Cross Creek的小村庄,这个村庄位于两个大湖泊之间的一片丛林里,她感到无比宁静,以至于回到纽约后一直无法忘怀,于是在1928年,她用妈妈留下的一点钱,到那个小村庄买了一间屋子生活,刚开始日子过得很苦,欠了不少钱,但她每天都过得很愉快,摘一篮西红柿都感到非常惬意,一到傍晚就和邻居们在屋侧的廊檐下聊天,《小鹿崽子》就取材于一位年老的村民向她讲述的童年往事,后来这部小说于1938年出版,第二年荣获普利策文学奖,罗琳斯终于还清了欠款,成为了著名的作家。我曾在她那间屋子里徘徊良久,一位50多岁的讲解员跟我说,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地方,有的人找到了,更多的人没有,玛·金·罗琳斯很幸运,她找到了。她找到了什么?我认为就是白居易和苏东坡说的“此心安处”,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一个地方,还可能是一个或一群人。同学们,心先安而事后成,我由衷地希望你们尽快找到属于你们的地方,安静地做事,愉快地生活,“诗意地栖居”于喧嚣的现实之上。
其次是追寻痴迷。我与同学们相处四年,从不担心大家惹祸,即便是和外面的人打架,我也只关心打赢了没有,最让我担忧的事情是大家好像对什么都不大感兴趣,没有特别痴迷的事物。明朝的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深交,以其无深情也。”我认为,一个人对某件事的痴迷程度决定了他人生的深度。40年前,《聊斋》被拍成电视剧,其中一集名为《阿宝》,剧中被人称为“孙痴”的男主人公说的一席话至今仍发人深省,他说:“性痴者至凝,读书若痴则文采出众,求艺若痴则技艺精良,待人若痴则真诚无假。”同学们,我希望你们尽快找到能让你们放下手机的那件事,最好是可以让你不吃不喝不上网。有人说世界上有两个“统一”最让人羡慕,一是爱情和婚姻的统一,二是兴趣和事业的统一。同学们,先找到让你痴迷的事,然后把它做成事业,你就赢“麻”了。
时间也差不多了,用几句文绉绉的话收尾吧。亲爱的同学们,要分别了,四年的陪伴镌刻在经院的每一帧风景,请你们携两襟藏龙岛的晚照,叠一扇集思河的波影,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亲爱的同学们,要分别了,我愿你们进取于梅子黄时,沉醉于三秋桂子,也愿你们漫步挪威的森林,或深拥乌兰巴托的夜;亲爱的同学们,一路顺风,无论你们身处何方,经院将一直守在这里,守护你们的记忆,珍藏你们的青春,等待你们赶山踏海,满心欢喜地归来。
谢谢!